中国有名八字算命大师_皇极派道家传人_断事快速准确!-风水大师秦阳明-上千个风水布局案例,世界500强企业风水顾问,为客户居住环境,企业环境提供风水调理服务。电话:400-049-8099 咨询微信:
导读:
除了记录结果以外,甲骨文上揭露了商代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是从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文。这些带有古代文字的乌龟甲片和兽骨的数量非常惊人,据说不少于十万片,可以说甲骨文是研究商代社会的档案库,那么现代人从甲骨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商代呢?今天我们就从几种典型的甲骨文记录中,去了解一下吧。
一、记录结果
在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中,大部分都是用于的。商代的民风信鬼神崇,全国上至国君,下到百姓,在遇事需要作出重大决定之前,或者在生活中遇到困扰,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候,都会通过,探问上天和鬼神的意见:取出一块龟甲或者牛骨,在一面钻孔却不穿透,然后在穿凿的位置用火灼烧,这样龟甲或者牛骨就会有所开裂,这样形成的裂纹就被称为“兆”,然后之人会根据裂痕的形状和深浅来判断所问之事的结果。过些时日,如果所判断的事情有了应验,则会将结果刻在“兆”的旁边,这些描述结果的文字就是卜词。
进行的人,可以是专职的巫师或卜师,也有可能就是当时执政的商王,甚至有时候,卜官和商王会同时对“兆”进行推测,商讨结论。而所的事情,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祭祀的,比如问询上天关于祭祀的吉日,用牲的种类和数量;天气预报的也非常多,此外就是关于战争、收成、外出、疾病治疗和生产胎儿的各类问题。总而言之,只要是可能在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和问题,都是可以取出龟壳和牛骨,向上天征询一下指导意见的。
二、记事备忘录
也有相当一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录事件的,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寥寥数言,也是完全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说: 有的甲骨上记录了借债和取钱的情况,某人何时“取贝若干”,这让现代人能够了解到当时,还在以贝壳作为货币进行金融流通。
在甲骨文中,经常会出现“卜黍年”、“贞其登黍”这样的字眼,而“黍”是甲骨文中出现最多的农作物名称,由此可以推断,商人的农耕,是以种植黍为主的。甚至还有当时人们饮酒的记录,而酒也是由“黍”酿造的,可见当时“黍”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有余粮酿酒,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可见“黍”是当时种植普及度最高,地位最重要的农作物,没有之一。不过除了出现最多的“黍”,稷、稻、麦也都在甲骨文中出现过,说明这些农作物在商代虽然种植得没有“黍”普遍,但已经出现在中原的田野之中了。
三、反应当时的生活状态
不管是用于还是用来记录生活中的事件,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商代的社会状态。比如:在甲骨上经常会见到“帛”字,这说明当时的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至少是在贵族和富庶奴隶主阶层,用丝织品做日常穿着的衣物,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了。
从甲骨文的记载看,商代的饲养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常见的家畜有牛、羊、猪和狗,家禽主要以养鸡为主。那时人们饲养家畜家禽,除了供自己食用外,还有一个主要的作用是要作为祭祀中的献牲,而且每次祭祀所用献牲数量,都需要牛羊三四百头,这可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没有强大的饲养业做后盾,商代的国君即便是对祖先鬼神再敬畏,估计也不敢这么铺张。
甲骨文中还记录了一些关于商代王室的趣事,比如关于商王狩猎的记录就着实耐人寻味。据记载,商代的国君狩猎的地点也都离国都不远,而且天子们非常擅长狩猎,曾经单次捕获过鹿184只,单次捕获过野猪113头,单次捕获狼41只(估计是捕猎了整个狼群)。从这些数据来看,商都当时周围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森林的覆盖面积应该也是相当高的,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充足的野生动物资源,让天子狩猎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历代的商王也都不会是弱不禁风的体格,说不定个个都是从小就受到严格训练的武功高手呢,否则也不可能有一次性捕获这么多猎物的能力和体力了。
另外,甲骨文中的记录,还确实佐证了在上古中国的中原地区,是有大量大象生活的,因为记录中不仅明确地记录在狩猎活动中,捕获过大象,而且商人还曾训练大象作战,在战场上建立奇功呢。如果不是对甲骨文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创造出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用的工具。人们在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后,便用刀子把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被称为甲骨文
卜辞的步骤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 供用的龟甲与兽骨一般都经过整治。 它们用于时大致经过三个步骤:1选材;2锯削、刮磨。即将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锯削、磨平;3凿、钻、灼。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枣核形凹槽;钻是在槽的一边用刀或钻头钻出圆形的穴;灼是用火在钻、凿的地方烧灼,使因钻凿而变薄的甲骨正面出现爆裂的卜兆。根据卜兆辨别吉凶祸福,并将卜问的结果刻在甲骨之上。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前辞,也叫叙辞,记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所要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中国现存最早的文。
因为的工具就是乌龟壳啊,用火烤完按裂痕分析吉凶,然后把结果刻在壳上
商代是怎么利用甲骨的
甲骨文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如需帮助请联系北京风水大师秦阳明老师,秦阳明老师会为您提供专业帮助。
END